農家書屋在促進鄉村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夠充實農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農民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大量農家書屋的建成和使用,給鄉村振興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然而,筆者下鄉采訪時卻看到,相當一部分農家書屋陷入了“門庭冷落”的尷尬境地,令人感到遺憾。
筆者發現,農家書屋之所以利用率不高,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有的是“農味兒”不足,農業知識、農技指導等書籍非常少;有的重建輕管,沒有配備專職的圖書人員,無法做到定點開放,對于村民閱讀時遇到的難題也無法給予指導;還有就是農家書屋僅限于讀書看報,未能給農民多元文化需求提供服務。
漸成“擺設”的農家書屋如何“逆襲”?數字化改造是一條路徑。所謂數字化改造,就是結合鄉村群眾實際,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拓展載體功能。這就需要農家書屋突破當前單一的“圖書館”模式,在硬件上升級。比如說,可以在書屋里配備幾臺電腦,安裝一臺電子圖書借閱機,開通無線網絡。電子圖書借閱機的好處在于本身就儲存著大量電子書、大眾期刊、報紙、名家講座等,并且每個月可以定期更新。這樣,群眾閱讀起來就很方便,只要在電子圖書借閱機上挑選好所需圖書,用手機掃描圖書的二維碼,就能立刻帶回家閱讀了。此外,前來閱讀的村民也可以根據目錄列表,按拼音順序查閱所需書籍,直接點擊圖書封面在線閱讀。
基于數字網絡的支撐,農家書屋可以以較低成本為群眾提供更多、更新的內容資料,同時,它也有條件使村民享有多元化的閱讀服務。村民可以借助于視頻、圖像資料來學習掌握種、養殖技術;對于沒有時間來書屋閱讀、習慣于“碎片化”時間閱讀的村民可以通過把電子讀物下載到手機來了解外部世界滿足其文化需求,等等。數字化改造后,農家書屋既跟上了時代發展步伐,又符合當下人們的閱讀習慣,或許能讓農家書屋真正成為廣大群眾的文化糧倉和智慧加油站。